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的梧桐树荫下,一幢幢砖红色建筑群中坐落着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通信工程学院。这座创建于1952年的学院,历经七十余载发展,已成为国内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科研与教学的高地,其专业设置既承载着厚重的学科传统,又始终与时代前沿同频共振。
作为学院历史最悠久的王牌专业,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了完整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知识体系。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仅掌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核心理论,更通过卫星通信、图像处理等特色课程锤炼实践能力。许多毕业生进入航天五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重点单位,参与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项目,用专业知识守护着国家的信息脉络。
与之双翼齐飞的是通信工程专业,该专业聚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前沿。在5G技术商用的浪潮中,该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深度参与毫米波通信、大规模天线阵列等课题研究,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将课堂延伸到技术革新的第一现场。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开设的全英文授课国际班,已培养过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成为我国通信技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则展现出更跨学科的视野。这里的学生既要学习遥感原理与地理信息系统,又要掌握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在终南山脚下的野外实训基地,常常能看到学生操作无人机进行遥感测绘,随后将采集数据通过自建的数字平台进行三维建模——这种“空天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如何用数字技术解构物理世界。
人工智能的兴起促使学院增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侧重智能信息处理与芯片设计。在学院的超算中心,学生们尝试用FPGA芯片实现神经网络加速,在RISC-V开源架构上进行边缘计算设计。去年该专业学生团队在全球嵌入式大赛中夺得冠军,其设计的低功耗AI视觉识别系统已应用于智慧农业监测。
为应对网络安全挑战,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形成了鲜明的国防特色。该专业与军事院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在网络攻防实训平台开展红蓝对抗演练,部分优秀本科生可直接参与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研究。专业实验室配备的电磁屏蔽暗室和专用信号分析仪,为学生提供了接近实战化的科研环境。
学院近年设立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则响应了国家对空天信息的战略需求。专业课程设置融合了航天轨道力学与深度学习算法,学生既需要理解卫星载荷原理,又要掌握多光谱影像智能解译技术。该专业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建立常态化实习机制,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在轨卫星的测控数据。
这些专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通信信息系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深度融合。在这里,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完成跨学科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搭建无线传输链路,电子信息专业设计信号处理算法,空间信息专业负责地理数据可视化——这种协作模式复现了真实科研项目的完整流程。
学院推行“导师组”培养机制,每位本科生都会匹配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和学长导师。从大二开始,学生即可进入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或前往中国通信服务等企业开展生产实习。近年来,学院与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国际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更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最先进的测试设备与设计理念。
在通往图书馆的林荫道上,常能看到学生抱着实验设备匆匆而行,他们的背包里可能装着刚刚调试好的软件定义无线电设备,或是准备送往微波暗室测试的天线阵列。这座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既深耕通信领域的核心基础,又不断拓展与新兴技术的交叉边界,让每个专业都成为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随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的启动和空天信息网络的布局,通信工程学院的专业体系仍在持续演进。在不久前召开的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教师们正在论证设立智能频谱管理、量子信息工程等新方向的可能性——这些动态调整背后,是学院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根本使命,也是其对“传邮万里,国脉所系”这一初心的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