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市镜湖区的繁华地段,有一家始创于1922年的中华老字号——四季春酒楼。这家百年老店以其独具特色的小笼汤包闻名遐迩,成为江城美食文化的重要名片。近日,记者走进这家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老店,探寻这道传统美食背后的故事。

每天凌晨三点,四季春的后厨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制作小笼汤包的面粉必须选用皖北优质小麦粉,经过六次揉压、三次醒发才能达到最佳状态。馅料选用本地黑毛猪前腿肉,按肥瘦3:7的比例手工剁制,加入特制皮冻和秘制调料,经过四小时的冷藏才能使用。"每个汤包要捏出22道褶子,这是我们的标准。"第三代传承人王师傅边说边展示着娴熟的手法,只见他手指翻飞间,一个个形如菊花的小笼包就整齐地排列在蒸笼里。
蒸制过程同样讲究,必须使用竹制蒸笼,旺火蒸制8分钟。揭开笼盖的瞬间,蒸汽夹杂着肉香扑面而来,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滚烫的汤汁,轻轻咬开一个小口,鲜美的汤汁便缓缓流出。为了保持传统风味,店里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每天限量供应300笼。"我们宁可少卖,也不能降低品质。"王师傅坚定地说。
随着时代发展,四季春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店里研发了多种新口味,如蟹粉汤包、松露汤包等,还推出了真空包装产品,让外地食客也能品尝到正宗味道。2018年,四季春小笼汤包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道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
每逢节假日,店里总是排起长队。有白发老者带着孙辈来重温儿时味道,也有年轻游客专程前来打卡。许多海外游子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四季春吃一笼热腾腾的汤包。"这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份乡愁。"一位常年在国外工作的顾客动情地说。如今,四季春正在筹备建设美食文化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小笼汤包背后的匠心传承。